Translate

Monday, August 17, 2020

一日去兩個墳場咁大吉利是(香港重光75週年 翌日)

[寫於香港重光75週年 翌日]

最近看了一套港台記錄片(註一),適逢昨天是二戰結束75週年,就往片中有提及的幾個地方憑弔(更貼切的是親身了解一下)。我不太了解現在的教科書如何介紹,但很明顯,近年香港官方或香港民間對這段近代發生而又影響深遠的歷史似乎漸漸淡化。

這幾年香港政治和社會動盪,要對自己的地方有歸屬感和團結社會,正確而不扭曲地去認清和緊記歷史至為重要。二戰一役以至之後的重建經歷是香港和中國歷史的重要部份,牢記歷史不是要緊握仇恨,但要銘記前人的犠牲和珍惜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戰打了多年,到最後才完結的戰役是在遠東(太平洋戰役),香港自1941年聖誕節當日淪陷至1945年8月15日重光,受日本軍法統治經歷了三年八個月。由於寡不敵眾以及地方細小,在日本精銳部隊四面圍攻及瘋狂空襲下,正式的英日對戰至英軍投降僅僅是18天那麼短而已。網上/書籍資料實在有很多,前述的紀錄片亦有精簡的描述可自行參考,因此這裡只簡單紀錄一下這兩天紀念的所見和感受。

1) 赤柱軍人墳場(包括第一及二次世界大戰):埋葬的死者以二戰中的軍人最多,共有近700人,其實當中有些也並非軍人。


除少數沒有文字或文字失落外,墓碑上大部份的碑銘都很清楚。不少人是在1941年黑色聖誕前後(即英軍不敵而投降當日)至1942年初就喪生了。很多墓碑連陣亡的地點亦有顯示,不少身亡的地點正正是赤柱(香港保衞戰最後的戰線)和墳場邊的聖士提反書院(大概是紀錄片中所述的軍醫院傷兵大屠殺事件)。以下照片就顯示這一組是"Met Their Death at St. Stephens on 25 December 1941"。


其他死不去的軍人就多數成了戰俘。很多捱不過去繼後死了,以下這一組是還差一點就見到重光:死亡日期是1945年1月,還差那幾個月,非常不幸:

墳場內除了超過500個英國人、印度人等,還安葬了近160華人或香港人,以下這一組便是,姓名的拼音就像是我們身邊的朋友一樣。昨天(16/8星期日)我們在那裡憑弔了約半小時,失望的是我只見到另一對香港人前來墳場,這些亡者不是為香港捐軀的同胞嗎?香港人是否太過善忘了?


除了安葬了的,還有更多的中國人名字立於墳場南面的四塊大石碑上,他們包括了兩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中國軍人(初步看以二戰死者為最多),他們的死亡地點大都不在香港。





2) 西灣國殤紀念墳場:相比於赤柱墳場,這裡紀念的是清一色在二戰其間陣亡的軍人(也有少數平民),人數也更多(共約1600名)。墳場內分區比赤柱更加清楚整齊,分別長眠了1,013名英國人、283名加拿大人、104名印度人、53名香港人、33名澳洲人、1名紐西蘭、1名緬甸人、72名荷蘭人(數字根據維基)。

名字、年份非常清晰。但也有為數不少的無名碑,碑上都寫著:
"A SOLDIER OF THE 1939-1945 WAR - KNOWN UNTO GOD" ,意思是:一名在二戰中的士兵:他的名字天主會知道

實在倍感悽涼。



除以上者,還有2000名以上身死異處的軍人,他們的遺體當然也不在這裡。幸好還留下了一個名字,都刻在正門建築的牆上,而前面橫放的大石碑可算是他們共用的墓了。


在香港保衞戰中除了英軍、義勇軍和本地民兵,盟軍不同地方都有派軍人支援,當中最多的為約2000的加拿大軍人,還有其他地方的。墳場低台就是加拿大和荷蘭更軍人的墓。碑上有楓葉的便是加藉軍人。


憑弔當天恰巧見到荷蘭國的花圈。我著實希望香港人也不要忘記曾保衞香港的他們,況且按紀錄這裡有至少50名是香港本地人。我們的花圈呢?


要多了解陣亡的外國士兵資料,尚有小冊子可免費取閱。期望不久將來有人可以追查到並公開華人陣亡者的資料。


這次憑弔除了兩個墳場,也到過其他幾個地方:

3) 赤柱炮台 - 據講這炮台是港英守兵作海上防衞的重要防線亦是守到最後的地方,曾令日軍有點束手無策。現今炮台位置在解放軍軍營內是無法參觀的。解放軍繼續駐守這要塞以防衛香港當然無可口非。能夠參觀的就只有這巴士站或登山遠眺了。


4) 匯豐銀行總行:淪陷後日軍的軍政府總部,現在總行地下大堂原來也有相關的展板。希望香港人也珍惜那對經歷過二戰的獅子,無論甚麼原因也不要破壞它們。





5) 和平紀念碑:香港重光後中(當時是國民政府)英雙方就在此舉行重光典禮儀式(1945年)。

近年幾乎不見任何官方紀念活動,不知是否因為甚麼政治因素或去殖民化政策。無論怎樣,在繁忙的中環每天怱怱路過的人們,有幾多會駐足了解和懷念?


雖然二戰是75年前發生的事,但這是香港近代史的重要組成而且是至為關鍵的部份。一個地方如果沒有了歷史(或淡化/曲解/破壞了歷史)那裡只是一個沒有根、沒有靈魂的軀殼,不論把現今的成就說得多漂亮,或把未來包裝得多動人,那個地方都沒有任何吸引人之處。要重振香港和留著人才,我們已不能單靠GDP、利益、主題公園或購物,這些都是可以在另一處複製的。

唯有歷史,是一個地方無可取替的魅力所在,也是團結人心的方劑。


註一: 歷史二三事 History on Tuesdays - 馬克公公打仗的日子 My Grandparents' War - Mark Rylance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historyontuesdays/episode/6903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