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Wednesday, June 26, 2019

香港城市林務的方向

(原文為地球之友網頁撰寫)

在上兩篇文章中,我們簡要地討論了城市林務的基本原則。現在我們會透過了解香港的情況,繼續闡述這個概念。首先,了解和評估我城多樣化的都市林資產是製定策略計劃的非常重要基礎。

儘管香港是一個小城市,但我們仍擁有相當多樣化和相對充足的都市林面積,得以支持著超過730萬人口的生活質素。單單是郊野公園已佔全港土地面積的40%以上。我們目前的都市林資產大部分始於20世紀50年代,通過大規模種植、綠化計劃,或偶然地因忽略而由自然所建立。若包括郊野公園、公園、花園和其他開放綠化空間,我們的人均都市林面積為105平方米(Annon2011),這一數字在東南亞城市中算是相當高的(表1)。然而,如果排除郊野公園,這個數字將下降到僅約2.5平方米,則與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城市相當差不多了(Jim1998)。

城市
人口 (人口密度/平方公里)
人均城市森林面積(平方米)
聯合國目標 (世衞組織, 2010)
-
最少 9.5
理想 50
香港
7M (6362.2)
105 (包括郊野公園)
2.5(不包括郊野公園)
曼谷
5.7M (3607.4)
3
北京
17.6M (1069.4)
88
德里
17.4M (11733.0)
19
廣州
7.9M (2067.5)
166
河內
6.5M (1935.1)
11
雅加達
9.2M (13889.9)
2
吉隆坡
1.7M (6811.1)
44
馬尼拉
11.6M (18165.1)
5
首爾
10.5M (17288.8)
23
新加坡
5M (7025.2)
66
台北
2.7M (9789.9)
50
東京
13M (5946.9)
11
1 –各城市開放與公眾的綠化空間(包括所種植的樹木)比較 (Annon, 2011)

由不同部份組件組成的都市林一直為香港社會提供各種服務(功能,圖1)(Wong2017),它們共同為城市提供了一些服務,例如固碳、減少熱島效應、改善市民的生心健康等。 另一方面,某些服務則在特定的位置才顯得突出,例如用於遮陽和屏蔽的行道樹、用於控制侵蝕的斜坡種植、用於減少能源消耗的天台種植、用於保育和集水的郊野公園林地等。


1 – 香港都市林的主要組件及其為城市生活所提供的關鍵服務

雖然我們經常視之為理所當然甚至視而不見,但實際上都市林的這麼多種功能(服務)的重要程度並不次於城市內其他的灰色基建(如道路、供水供電、排水、醫院等)。可惜的是,與這些灰色基建相比,以往都市林(綠色基建)在規劃設計、建設和維護上所得到的支金和管理標準卻非常低。植樹(及景觀建設)在絶大部分發展項目中所得的預算都只佔總合約金額的不多於10%甚至普遍更少。又由於植樹一般只被歸類為景觀(休閒或美學)的一部份,因此樹木的實際功能(服務)總是被隱藏的了。又由於都市林的重要性就這樣被低估和怱略,負責規劃、設計、建設到維護階段的人員表現在標準和要求上亦難以滿足實際需要了。更無奈地,樹木應有的適當種植空間同樣就只能讓路予其他基建設施(如公用事業),而無法制定出可協調甚或是雙贏的方案(原本並非不可能)。

有見及此我們必須大聲呼籲:要城市林務走上正軌,舊有的心態便必須從根本上改變, 沒有任何取巧或矇混的手段為政策者可用;明智的發展方向應當透過集體思維和創新的嘗試來實現。

後文再闡述一些可行的建議
Chiky, Cheuk Yuet Wong
Immediate Past President, ISA Hong Kong Chapter
Education Committee Chairperson

Reference:
·        Annon. (2011). Asian Green City Index.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ondon
·        JIM, C.Y. (1998). Impact of Intensive Urbanization on Trees in Hong Kong.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25(2):146-159
·        Wong, C.Y. 2017. Change of Forest Role and the Approach of Management in Hong Kong. Proceeding of 2nd Asia Pacific Urban Forestry Meeting.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UN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Urban Planning, Environment and Health: From Evidence to Policy Action. Meeting Report, http://www.euro.who.int/__data/assets/pdf_file/0004/114448/E939 87.pdf?ua=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