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Thursday, September 17, 2015

聖經深度遊植物篇 (五) 乳香

(五) 乳香 
乳香的煙與聖徒的祈禱,遂由那位天使的手中,升到天主面前。(默8:4

之前數期介紹過幾種聖經中的食用植物,它們或多或少都經常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今期開始將會介紹一些較為冷門的植物,但他們卻在聖經中佔有重要位置──首先是乳香。

無疑,乳香對我們信友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在彌撒中輔祭搖動的吊爐便是散發著其燃燒中的香味;乳香一物更是出現在耶穌誕生的一幕──基督徒皆熟悉的經文當中:


他們(賢士)走進屋內,看見嬰兒和他的母親瑪利亞,遂俯伏朝拜了衪,打開自己的寶匣,給衪奉獻了禮物,即黃金乳香和沒藥。(瑪2:11

在賢士的禮物中,黃金顯示了耶穌就如君王般的尊貴,乳香表達了祂乃是祭猷的對象──天主,用於葬禮的歿藥則暗示了祂同樣有人的特質,且需受苦受難。雖然這個黃金乳香沒藥」的配搭對教友來說甚為熟悉,但出奇地在四福音內原來只有瑪竇福音有此記述。也許瑪竇福音的讀者對象是猶太人,因此對於猶太傳統的部份也描寫得較為細緻。事實上,乳香一物是傳統的猶太祭獻用品,主要記載於舊約經卷。在法律書(即「梅瑟五書」)中就有三部(出谷紀、肋未紀和戶藉紀)詳細指出乳香的使用方法,如:

若有人願意給上主奉獻素祭為祭品,他的祭品應用細麵,倒上油,放上乳香,拿來交給亞郎的兒子司祭們;司祭取出一把細麵和一些油,同所有的乳香,放在祭壇上焚燒,作為中悅上主的馨香火祭,為獲得記念。(肋2:1-2

舊約中的禮節對我們或許較為乏味,難以了解當中的含義;可是另一方面,在新約中提到乳香的經文其實甚少,除上述瑪2:11外,就只有在默示錄的兩個部份出現。幸好,其中有兩節的內容頗值得我們留意:

又來了另一位天使,持著金香爐,站在祭壇旁;給了他許多乳香,為同眾聖徒的祈禱,一起獻在寶座前的金壇上。乳香的煙與聖徒的祈禱,遂由那位天使的手中,升到天主面前。(默8:3-4

這裡明顯地表達了乳香的另一個象徵性意義──祈禱(即人與天主的相互溝通)。

祭獻和祈禱是分不開的。在感恩祭(彌撒)中,多個部份有獻香儀式,包括進堂禮中獻予十字架和祭台、恭讀福音前獻於福音書,以及呈奉禮品時獻予禮品及在場的神職和會眾。表面上是祭獻的一個形式,但實際上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天主與會眾同在。因此,每當乳香的味道就在我們身旁,我們就該自我醒察:是否正在專心地跟天主溝通?在奉獻時,是否已開放自己和禮品一同呈上?

聖經中也有馨香一詞,意思上與祭獻時的乳香輕煙相通。這一詞在多段經文中闡釋得更為明白,如:

...又應該在愛德中生活,就如基督愛了我們,且為我們把自己交出,獻於天主作為馨香的供物和祭品。(5:2)

基督徒跟天主的關係就好比一對情侶。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祈禱,就像渴望跟愛侶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和傾訴心事;一段緊密的關係,又需要個人的委身和付出。如果把參與感恩祭比喻為過情人節,我們是否也準備好光潔和服務的生活作為獻予天主的禮物?

願我向你行的祈禱,像馨香上升,願我的手高舉,如同晚祭的高騰。(詠141:2


教友都熟悉乳香的味道,可是未必見過乳香(Frankincense)的實貌,更遑論了解它的由來──乳香原為植物──橄欖科Boswellia屬小喬木的樹脂。乳香樹高一般不過五米,原產於非洲東部及阿拉伯半島一帶,正是依60:66:20所形容的舍巴地區:
成群結隊的駱駝,以及米德楊和厄法的獨峰駝要遮蔽你,牠們都是由舍巴滿載黃金和乳香而來,宣揚上主的榮耀。(60:6
乳香樹樹幹受損傷後(如刀割),會有樹脂從傷口處流出,凝結後的樹脂為奶白色結晶,燃燒後具芳香,因此被稱為乳香。
乳香具一定抗炎能力的藥性為份,是中東以至印度一帶歷史悠久的傳統醫葯;也記載在明朝的《本草綱目》內,用於止痛、化瘀、活血。至於中東/東非的產物為何會在中國出現,則值得略加解釋:早在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已漸漸開通,經商地區由初期的東南亞逐漸西延至印度及中東一帶。到了明朝,鄭和下西洋更是海上經商蓬勃的象徵。海上絲綢之路不單將中原的絲綢及科技外銷,與此同時,西域的產物──如寶石、象牙、香料(當中包括大量的乳香)等也因此而傳入。伴隨著這些產物,教會在東方的傳教之路也在此時開通,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來華1583,即明萬曆十一年)。
因此,乳香除了是祈禱和祭獻的象徵外,或許我們也可以視之為紀念福音東傳的一個象徵。

Saturday, May 9, 2015

聖經深度遊植物篇 (四) 小麥、大麥 – 又是食粮又是生命(下)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裏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12:24)
  
面對著為胞肚而奔走的老百姓,耶穌用食糧比喻和講話的內容,人們自然會感到話題的切身關係,祂的說話也因而變得容易明白,正如耶穌講到祈禱時應有的信心這個道理:

或者,你們中間有那個人,兒子向他求餅,反而給他石頭呢?或者求魚,反而給他蛇呢?你們縱然不善, 尚且知道把好的東西給你們的兒女, 何況你們在天之父, 豈不更將好的賜與求衪的人?(瑪7:9-11

為了生存,人們固然重視是否有足夠食物充飢,耶穌也一直照顧著群眾的肚腹,至少增餅兩次(瑪14:14-21,15:32-38);可是耶穌同時也希望我們為另一件事而著緊:

「你們不要為那可損壞的食糧勞碌,而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即人子所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他是天主聖父所印證的。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裏來的,永不會饑餓;信從我的,總不會渴。」(若6:27,35

你們不要謀求吃什麼,喝什麼,也不要憂愁掛心,因為這一切都是世上的外邦人所尋求的,至於你們,你們的父知道你們需要這些。你們只要尋求他的國,這些自會加給你們。」 (路12:29-31

肉身的食糧是麥餅,「生命的食糧」在這裡明顯地是指心靈對天主國的盼望和信仰。麵餅是死的,沒有生命,隨肉身皆會朽壞;惟我們相信生命是永恒的,就像有生命的麥子不斷將其生命更替: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裏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4

麥子就被比喻為生命,好的麥子到最後便會被收到那天上的倉庫──天堂:

「讓兩樣一起長到收割的時候好了;在收割時,我要對收割的人說:你們先收集莠子,把莠子捆成捆,好燃燒,把麥子卻收入我的倉庫裏。」(瑪13:30

為口奔馳,似乎是千古不變的人類宿命,當日以色列民如是,我們又何嘗不是?昔日人們大多只為裹腹而惆悵,可謂尚算簡單;今天生活五光十色,我們每天除了吃飯外要掛念的也許更多。為了在教堂行婚禮,有情侶選擇上慕道班;為了讓兒女可以讀天主教學校,也有父母帶同寶貝上主日學。這景象不禁又令人想起了二千多年前的以色列: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 你們尋找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神跡,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若6:26

生命中有很多目標叫我們拼命去追;也有太多事情如充飢般性命攸關,足以令人為之而費思量。那麼,現今要我們釋放時間和空間去尋找生命的食糧豈不是比當日的以色列民更難?或許這是一生的難題。幸好,作為基督徒,我們大概比很多人幸福,因為我們至少已了解到問題所在,而且有耶穌的話不斷提醒,還可向在天之父祈求──供應我們足夠的智慧和力量。
往天國的路不易走,但至少我們已找到入口。



大麥Hordeum vulgare小麥Triticum spp.與我們的主糧稻米同屬禾本科植物大麥、小麥兩者皆原自中東。現時生產區亦大多處於溫帶,如中國中部至北部,因此形成了中國北方人吃麵,南方人吃米這一傳統上的分別。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資料,大麥現時的最主要產地為俄羅斯、歐洲及中東等;可是,小麥的最大生產區則是中國、印度等。
對香港人來說,由小麥製成的食品遠比大麥多。一般我們吃的各類包點麵條,不論是亞洲的各式麵條或歐洲的意大利粉,絕大多數都是由小麥麵粉製造,只有特別追求健康的人士才會刻意去找尋較為粗糙的大麥產品。大麥則只是普遍地用於釀造啤酒和威士忌,或作飼料。
大麥少用於麵包生產,原因是其麩質(或麵筋/穀蛋白黏膠質/Wheat gluten)成份遠較小麥為低。因為麵包能否發酵鬆軟,其程度是取決於麵團能否有足夠的蛋白質結構去形成空間,以儲藏過程中釋放的二氧化碳和形成立體狀態,而麩質就是形成那蛋白結構的基本成份。沒有足夠的麩質或揉麵不足都可以使麵團不能發酵。

Monday, March 23, 2015

聖經深度遊植物篇 (三) 小麥、大麥 – 又是食粮又是生命(上)

你們尋找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神跡,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若6:26

前兩期我們介紹了聖經中兩種水果,今期回到人們的主要食糧。聖經中最常記述的五穀類作物,有小麥和大麥。兩種皆有出現於新舊約內,尤以舊約較多,可是,它們有時是以其他的代名詞出現。

在福音裡,最為教友們熟悉的應該是麥子」一詞。新約裡的麥子」其實都是指小麥(Wheat),即一般用來磨成麵粉製作包點和麵條等的作物,在聖經時代的社會(尤其是更早的舊約時期)屬較為優質的食在舊約,中文版聖經多直接用「小」一詞,可是部份書卷──如《多俾亞》和《若蘇厄書》則同樣麥子」一詞的出現,但其實其英文版本為grain(榖粒)而並非wheat(小麥),因此並非確切地指小麥。

與小麥相比,大麥(Barley)是較為低檔的食糧,屬低下階層的主糧,並常作飼料之用。大麥經常出現於舊約經文內,記載時也有較多具體的描述,我們因此能藉此一窺當時的農業情況(如依28:259:31-32)。聖經中(當時的社會)有時會用大麥去突顯低賤的意思,例如《歐瑟亞先知書》中記述先知以極低的價錢去贖回犯了奸淫的婦人:

我就用十五塊銀錢,一「^荷默爾」和「^勵特客」大麥,把她給我再買回來。(歐3:2
^「荷默爾」和「勵特客」皆為容量單位

在福音中,僅僅有耶穌兩次增餅的事蹟明顯是和大麥有關:

「這裏有一個兒童,他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但是為這麼多的人,這算得什麼?」...男人約有五千。耶穌就拿起餅,祝謝後,分給坐下的人... 他們就把人吃後所剩的五個大麥餅的碎塊,收集起來,裝滿了十二筐。(若6:9-13

在這個著名的「五餅二魚」事件裡,大麥餅並非指「大的麥餅」,而是用大麥製成的餅(Barley loaf)。可見當時大麥是一般平民百姓的普遍食糧。

對「大麥餅」雖然所提不多,但單一的「」字(英文版為bread麵包/food食物/morsel一小塊/loaf麵包 等)卻常見於福音內,包括出現在建立聖體聖事等重要事件裡(詳見附表)。「」字涵蓋其實很廣泛,以當時的社會狀況來看我們幾乎可以肯定也包括大麥製成的包點。

部份有「」字出現的經文(內容大意)
英文版
耶穌禁食三退魔誘
Bread
4:3-4

4:3-4

安息日門徒掐麥穗吃(講述達味與供餅)
Bread
12:4
2:26
6:4

耶穌稱述若翰(若翰不吃餅)
Food


7:33

建立聖體聖事
Bread
26:26
14:22
22:19

耶穌顯現給二徒(擘餅)
Bread


24:30

客納罕婦人的信德(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
Food
15:26
7:27


各種勸喻(父親不會給要餅的兒子石頭)
Bread
7:9



群眾尋找耶穌(群眾因著增餅奇蹟找尋耶穌)
Bread



6:23
生命之糧的言論(不要為可損壞的食糧勞碌)
Loaf



6:26
預言被出賣(蘸餅遞給猶達斯)
Morsel



13:26-30
耶穌在海邊顯現(與打魚的門徒吃早飯)
Bread



21:9-13

除「」字之外,中文版聖經的「糧」字有時也指麵餅,如天主經(瑪6:9-13)中的「日用糧」一詞其實英文是daily bread

我們大體可以察覺到,福音以至宗徒大事錄》都經常記載門徒和群眾的飲食問題。不過,以當時困乏的社會狀況來說,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 你們尋找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神跡,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若6:26

以上的一個小插曲,似乎有點像五六十年代教會在香港傳教的情況,那些群眾就像當時的那批「麵粉教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