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Tuesday, March 4, 2014

尋找荒村的聖堂

二月三日年初四,為了朝聖、郊遊又或是純粹安排一個新年節目的原故,一批教友千里迢迢來到了西貢東面邊陲──三條幾乎沒落了的村落──尋找他鄉的聖堂。

 

聖堂裸露的鋼根訴說著傳教士刻苦的傳教事蹟

對大部份教友來說,西灣、大浪和赤徑這三條鄉村可能已經是陌生的名字,更遑論分別在當中的海星彌撒中心、聖母無原罪小堂和聖家小堂。三間聖堂位處的環境皆可謂是都市人嚮往的世外清境,依山靠海,地點寧靜得令發展商也來垂青,在附近覓地了。望著面前的荒野和雜亂叢林下的一道道石牆,也不難想像當年該處梯田處處、阡陌滿佈的情境。以村屋的數量估算,當年鄉間應該頗為熱鬧;現時村屋的數量大抵也是那麼多,只是大部份已經破落或被植物所覆蓋,或僅僅剩下了屋角。

 

依山靠海的大浪(鹹田灣)曾是居住了上百人的教友村

破落的西灣海星彌撒中心

領隊的歐陽神父說,六七十年代以前這三間聖堂全是隸屬於大埔區的(可想而知當年的主要交通肯定是靠水路了),當時這裡多條村落都是教友村。這亦可解釋為何小小的幾條村落(尚未包括當天沒有參觀的深涌)竟然容納了數間聖堂,在聖堂的附近還興建有學校、神父樓等設施,可見其時教會在該處的發展是何其昌盛。在朝聖當天的中午時份,大浪聖堂再次響起了彌撒的歌聲、禱聲,七位共祭的神父及近*八十個教友彷彿是重演著過去,嘗試感受當年家家戶戶喜氣洋洋地回來參與感恩祭的情景──相信感受至深的也該是來參與彌撒的那幾位當地老村民了。

可想過傳教士曾在這破爛的村屋興學?(西灣海星學校)

赤徑村的神父樓
朝聖者在這裡參與彌撒,重演著昔日教會在這裡的興盛

昔日的事蹟尚可以靠著口傳或紀錄讓我們這些朝聖者知道,但有一點是很難想像的。從大埔乘坐旅遊車直達吹風坳再走至西灣,靠著現今便捷的交通工具及善修的水泥小徑,朝聖當天我們尚且用了兩個小時才到達西灣,大浪還多用了一個小時;究竟當年的傳教士是怎樣開始他們的尋村旅程?此外,無論個人的目的為何,今天的朝聖團在性質上大抵也只是一個簡單而輕鬆的一日旅行;當年的牧者是怎樣克服種種生活上的困難自我流放」至這海角的一隅,並且留守當地長期服務?

 

尚算完整的大浪聖母無原罪小堂

赤徑聖家小堂

面對著荒破不愖的聖堂(以今天的條件來說僅大浪聖堂尚可舉行彌撒),到來朝聖的教友心情可算是有點複雜:在我們懷愐先賢所作出之貢獻的同時,卻又對他們曾艱苦經營的聖所遭受冷落或被遺忘而感可惜。或許一個鄉村之沒落有著種種不同的因素,與信仰未必有直接的關係,但願已遷出而散居各處的村民都能在新的落腳點再次生根,繼續將信仰的種子承傳至他們的後代,這亦相信是傳道先驅們的心願。因著人口的變遷,海星彌撒中心、聖母無原罪小堂和聖家小堂這三間鄉村聖堂或已無法回復以往的功能,但其名字其實已由另一些聖堂所使用(柴灣、堅道及彩虹),也願這些接棒的教友團體及所有堂區都能繼承從耶穌時起一代傳一代的使命,將福音(Good News)傳遍至每個角落。

 

天主藉著傳教士在百多年前於大浪為當地居民開啟了上天之門

其實三條村落皆位於西貢遠足熱門路線之上(吹風坳-北潭凹),或許因為它們皆已破舊又欠缺修繕而變得不起眼,行山的時候會擦身而過亦不知。下次讀者再走訪該處時,不妨放慢腳步尋找傳教士舊日的足跡,或停下來為它們一點一點的打掃一下──因為它們是屬於先賢、也是你和我都有份的聖堂。


縱使這裡的光輝已成過去,但上主的種子或已飄到別處植根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