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Tuesday, January 17, 2017

正確的樹木管理:從害怕「路邊的」風險到珍惜「我們的」資產


(原文為國際樹木學會香港分部撰寫)

死因庭終於完成三年前羅便臣道的致命塌樹意外裁決,並作出多項建議;由於事件涉及人命的損失,法庭建議的內容幾乎都是圍繞著樹木的風險管理。建議整體上可以提高香港樹木管理的水平,至於執行的細節就要容業界、政府和專業團體去仔細討論。有一點必須帶出,我們絶對不應把法庭的建議視為對樹木管理人或業主的懲戒,因而聞樹色變

今年國際樹木學會香港分部的主題是完整的都市樹木管理,風險固然是其中一環,但要如何完整地管理(護養)好樹木才是主題的重點。樹木功能對整個都市的環境和市民的生活至關重要,因此是整個社會的重要資產(Asset)。人與樹木的關係好比我們與汽車一樣,我們總不能因為認為塞車麻煩或害怕交通意外而從此不需要汽車。如何在風險與便利之間取得平衡正是管理樹木的應有方向,這裡嘗試作一個初步的探討。

因為降溫的功能,都市人都喜愛在樹木提供的林蔭下活動;另一方面,樹木透過其潮濕的葉面不斷地過濾著空氣中的懸浮粒子(即塵埃),因此一直有效地降低著城市的溫度和改善市區的空氣質素,只是我們不察覺而已。除了美觀、除了以上這些,樹木為我們還有更多的功能,詳情可以到本會的以下教育網址:www.treesaregood.org

大體上其他植物也有相似的功能,但以每平方地面面積計算的效益大概沒有其他植物可以超越樹木了。試想像一棵種植於路邊一平方米樹穴(地下泥土當然不可只提供一立方米),它能提供的總葉面面積便大得很了。葉片越多其降溫除塵功能則越大,因此,樹木所佔的地面空間很多時並不多,但為人類可提供的服務卻不少,可見地積效益是很高的。因此,空間越見不足的地方,越應該至少提供到足夠樹木生長的環境以達到我們希望的效果。這樣相比,種樹比種植其他植物對附近的用家效益便大得多了。

既然如此,就在我們周邊種植更多和更大的樹,任由他們發展不是就好了嗎?在狹窄的都市環境裡,話又不可以這樣說。都市裡泥土的深度和闊度很多時就非常不足,這樣我們就不能期望種下的樹可以長得像在郊外那麼大。更重要的是,除了地下,地上的空間亦可能相當有限,樹木稍稍高一點、寛一點便有機會阻礙到人們的正常活動或設施。地下的情況亦如是,部份樹木喜水的根部甚至會穿越排水管或結構,對設施可以造成破壞。對樹木來說,縱使地面的空間小如一平方米,若地下空間(土壤,不是地面)足夠大,根部又找到水源(可能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地方),地方淺窄,它們還是有能力長得很大的;太大而重心不平均、或結構不良的樹冠其風險亦會較高。再者,在狹窄都市環境中生長的樹木的一生裡,總是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干擾和傷害,因此木材的不同部份或多或少都容易出現問題。

既然有這個矛盾,在擠迫的人工環境,我們便不應讓樹木天生天養無止境的長大或任由它們受到傷害,反而應提供定期的檢查和護養(如修剪),使它們既可提供人們所期望的功能,其生長又不會為周邊的使用者構成妨礙或風險。這需要因地制宜,並沒有一條簡單的方程式。

因著不斷的負面新聞,社會近年對於樹木的關注,莫過於風險、風險、風險。事實上,樹木給我們的好處遠將其可能倒下的問題多,而我們要管理好樹木就因此不能只有風險評估。為了讓樹木繼續為我們提供各種好處,我們更需要由種植開始,投入多一些心機,照顧好它們,使它們有合適的生長環境(選種、場地設計),理想的樹形和體積(定期修剪),以及少一點人為的傷害(適時的保養、工程的監督)等等。這些工作,要做得妥當,就必須要找專業的人士,不能苟且馬虎了。

不同人去目測同一棵樹會有不同的結論。樹藝是一門因應研究不斷進步的科學,當中包括分類學、生物學、生理學、生態學、生物力學、土壤學、病蟲學等多門知識,並不是望一下隨口說了算的。客觀而準確的樹木檢查和建議必須經專業人士進行,他們除了應具備以上各學科的基本知識外,還必須持續地進行培訓已跟上科學和技術上的最新發展。因此他們的目測並不單憑雙眼,而且從多角度搜集證據並比對不同的情況以作判斷。